宜宾零距离网络

标题: 宜宾政协委员提议:保护工业遗产, 建设宜宾工业博物馆 [打印本页]

作者: 通风管    时间: 2021-1-25 16:27
标题: 宜宾政协委员提议:保护工业遗产, 建设宜宾工业博物馆
【】保护工业遗产, 建设宜宾工业博物馆

“为传承工业文明,凝聚工业发展力量,培养更多大国工匠,丰富宜宾城市文化内涵,特提议保护宜宾工业文化遗产,并在三江新区建设宜宾工业博物馆。”在1月18日开幕的政协宜宾市五届五次会议期间,宜宾市政协委员曾剑、何析霖、李军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保护宜宾工业遗产和建立宜宾工业博物馆的提案》,建议宜宾尽快建立工业博览馆,收集照片、实物等工业文物,挖掘还健在的老工业人,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对工业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提案》指出,宜宾拥有四川近现代工业史上较为丰富的工业遗产。民国初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首创中国地质研究所并当任第一任所长、我国的地质大师丁文江,率队到宜宾筠连县、珙县实地调查、勘察、考查煤炭资源,并绘制了若干地质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宜宾工业发展奠定了能源基础。

抗战爆发后,沿海工厂内迁宜宾,形成火力发电、机械造纸、机器制造、电瓷电子、氯碱化工等产业,基本奠定了宜宾近代工业体系。

1939年,发电专家鲍国宝在马鞍石建成其时我国西南地区装机容量较大(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宜宾近代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即今宜宾发电厂),为宜宾近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能源基础,开启了工业文明之光。

1940年,毕业于哥伦毕业大学并取得博士后学位的王守竞,在盐坪坝创建中央机器厂宜宾分厂,主要生产工业母机。当时,中央机器厂不论规模设备还是技术人才,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

1939年,留学德国我国机械造纸专家钱子宁,从江苏苏州内迁宜宾,创建中元造纸厂(今长江造纸厂)在宜宾下江北动工兴建,开创宜宾近代机器造纸的先河。

1944年,中国氯硷化工先驱吴蕴初从上海内迁,创建宜宾近代第一家氯硷化工企业——宜宾电化厂(即今宜宾天原集团公司),生产氯硷化工产品,奠定了宜宾化学工业基础,现已成为我国较大生产规模氯硷化工企业。

“这些工业企业,不仅为宜宾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抗战的后方,挺起了中国产业脊梁,这种国难当头背景下的责任担当,值得永远铭记。”曾剑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或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因城市发展拆迁,宜宾珍贵的工业遗产因缺乏保护,迅曾经根植于宜宾人记忆深处的工厂迅速消失减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让后人感受不到这座城市深厚工业文化;同时,缺乏正确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文化价值。

为此,曾剑、何析霖、李军等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宜宾尽快建立工业博览馆,对工业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依托工业博物馆,展示宜宾工业历史,成为宜宾工业发展展示窗口,让宜宾人重温宜宾工业发展兴衰历程,传承宜宾工业文明,传递艰苦奋斗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让外来投资者,感受宜宾发展工业的艰辛历程和发展成就,促进工业投资。同时,曾经有丰富老工业文化的宜宾下江北区域,已演变成如今的临港经开区,是全省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的核心承载区,作为一个现代化新区,需要工业文明的收集、整理和传承,增加新区文化内涵。

此前,《宜宾市工业志》主编王乾彬提出,创建宜宾市工业博物馆是历史责任,势在必行。他认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相继投入40多亿元,在宜宾陆续建设了812厂、799厂等一批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后,宜宾工业迎来了快速高效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当代工业的新格局,按国家划分的39个工业门类,宜宾拥有38个(大类),基本形成了具有宜宾特色的、门类齐全、行业配套,较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尤其是以酿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氯硷化工、化学纤维、造纸工业、能源工业等支柱骨干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展示宜宾工业萌芽发展、壮大历程和取得的可喜业绩,也是向社会彰现宜宾工业文明的辉煌。为子孙后代留下对工业经济发展可供学习、借鉴的课堂和范本。”王乾彬说。

来源:宜宾市工业和军民融合局





欢迎光临 宜宾零距离网络 (http://bbs.ybv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