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加载中...

宜宾零距离网络

版块导航

宜宾生活
酒都眺望消费维权宜宾政事乐玩宜宾招聘求职闲聊杂谈商家发布相亲交友房产城建律师在线
办公室
事务板英联俱乐部休息室其他版块
查看: 11450|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言网语] 作为家长,如果你这样做,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0: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昨天看到朋友圈有这样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宜宾新村附近一小区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从23楼跳下去了。听说他的父母在外面做生意,孩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有人说是因为得了抑郁症,或许这背后还有父母的情感忽视。

妈妈不让我养猫,我就要跳楼!
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江苏淮安一位20岁的女孩,因为母亲不让养宠物想要跳楼轻生,所幸及时得到援救,才没有酿成不幸。
难道仅仅因为母亲不准养宠物,女孩就要去跳楼???
经过深度调查才发现女孩想要轻生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在女孩的原生家庭中,母亲长期过分偏爱弟弟,导致女孩感觉自己不被重视,陷入被父母忽略的恐惧和压抑之中。
所以,当女孩提出想养只猫来缓解压力,却再次被母亲拒绝时,心里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断了。
绝望之下,她才做出了如此举动。
这则新闻暴露出来一个严峻的教育问题——
那就是在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中,许多孩子真实的情感需求,其实是不被父母看到的。
殊不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情感回应,就是一道最温暖的光,是生活的希望。
如果失去这道光,孩子就会掉进深渊,看不到生活前进的方向。

有这样一个调查:曾对1200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31%的家长,有过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行为。
这个数字意味着,情感忽视正在悄悄成为破坏亲子关系,伤害家庭和谐的一大隐形杀手。

孩子看似乖巧的背后,是紧闭沟通的心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时,往往都不自知。
他们自认为很爱孩子,给了孩子想要的一切,却从未走进过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电影《狗十三》中,13岁的女孩李玩在父母的情感忽视中,活得倍感压抑。
李玩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因为父亲忙着做生意,觉得亏欠李玩,就买了只小狗送给她。
李玩跟小狗形影不离,并给小狗起名爱因斯坦,但是有一天,爷爷不小心把狗弄丢了。
李玩很着急,疯了似地跑出门找狗,可依旧未果,一直郁郁寡欢。
后来,在继母的建议下,家里人买了只长得很像的狗,骗李玩“狗找到了”。
结果被李玩发现,崩溃地质问大家。

可是在继母的“全家上下给你找狗,你再闹下去就是不懂事了”和爷爷的“狗都找到了,你还想咋样”的轮番轰炸下,她只能流着泪被迫地接受了这只小狗。
其实,李玩想要的只是爷爷的一句道歉,家人具有同理心的安慰罢了。
可是这种关怀和共情,她在这个家从来没有体会过。
为了李玩不偏科,父亲不顾她反对,粗暴地将她喜欢的物理小组改成英语小组;
还为了自己的面子,让李玩在所有亲戚面前,带着尴尬的笑容祝相处并不愉快的弟弟生日快乐。
李玩的父亲其实很爱她,他努力工作养家,表达爱的唯一方式就是给孩子塞钱。
却忽略了李玩内心一的孤独,看不见她的反抗与不快乐。

在这样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下,李玩变得看起来乖巧懂事,却也变得沉默寡言,永远关闭了跟父母沟通的心门。
当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那么孩子所释放的情绪如同石沉大海,永远得不到回应。
这无异于一种无声的精神暴力,无时无刻都在侵蚀着孩子的内心。
长期以往,亲子关系只会充满裂痕,甚至有极强的破坏性,给孩子的一生留下负面的影响。

没有回应的家只是冰冷的一间牢房
在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是一个长期被父母忽视情感需要的孩子。
父母离婚后,为了寻求父亲的关注,他换上乖孩子和学霸的面具,渴望着父亲的爱。
但父亲对他的回应,总是显得敷衍和漫不经心。
带儿子去买鞋,作为父亲,却不知道儿子的鞋码;
小女儿来了,就把儿子晾在了一遍,无视儿子的尴尬与不自在……

朱朝阳的母亲张春红则是另一个极端,她将儿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爱他胜过一切。
可她不在意孩子的喜怒哀乐,不在乎儿子在学校有没有朋友,更忽视了儿子一直以来活在父母离异下的心理阴影和怨恨。
她最在乎的只有儿子的成绩,只想用儿子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教育的成功。

希望被父母疼爱,被父母尊重,被父母看见自己的内心,是一个孩子在童年最正常不过的情感需要。
可朱朝阳父母的忽视,让他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丧失了拥有幸福的能力,将他一步步推入了犯罪的深渊。
心理实验研究表明,长期被父母情感忽略的孩子,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
他们比普通人更自卑更敏感,更容易做出极端选择,走上绝路。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和信赖的人,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情感忽视,亲手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别让孩子活成一座孤岛
当父母真正开始理解孩子,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得到满足,心灵有所依靠。
张德芬老师在《儿童有力量》的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和儿子的故事。
有一次,儿子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递给她一张纸条,原来老师在纸条上反馈说:你儿子在学校爆粗口,跟同学打架,你要回来教训他。
她当下的第一个反应,不是觉得丢面子,更没有要骂孩子,而是关心儿子当下的心理情况如何,情绪如何。

所以,她看完纸条,说的第一句话不是责骂,而是:
“宝贝,你一定好难过,一定好伤心吧。”
儿子本来就憋着自己的情绪,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哇地哭了出来。
紧接着她说:
“没有关系的宝贝,妈妈知道你有情绪管理的问题。妈妈也是这样的,我们慢慢处理这个问题。你已经跟同学道歉了是吗,那就没关系,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下次一定要注意。”
在张德芬老师的安慰下,儿子的情绪很快由阴转晴,恢复了平静。

这件事不仅没有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伤疤,反而变成了父母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的美好回忆。
所以,及时跟孩子共情,可以让孩子的内心变得丰盈坚韧,让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变得融洽亲密。

面对心思细腻或者正处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作为家长,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